探索CTC檢測——腫瘤復發監測“千里眼”


探索
CTC檢測

背景
01

傳統的檢查手段均不能及時、準確的反應腫瘤的進展,更無法為腫瘤早期發現、腫瘤實時監測、臨床用藥、術后療效判斷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和支持。故而急需一種新的檢查手段來彌補上述檢查方法的缺陷與不足,在此背景下“液體活檢”技術應運而生,依靠其非侵入性、無創傷性、取樣簡單、即時性的特點顯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常見液體活檢標志物包括有 CTC、ctDNA、外泌體等,CTC 作為腫瘤轉移的種子保留有腫瘤的異質性和腫瘤特性,可作為疾病治療靶點篩查、動態監測和預后評估的生物標志物。
02

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泛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類腫瘤細胞,CTC被認為是一種來源于腫瘤原發灶或轉移灶、在特定條件下釋放入外周血液循環的腫瘤細胞。
CTC具有腫瘤細胞的特殊表型,在外周血中含量極為稀少。大部分 CTC在進入外周血后發生凋亡或被吞噬,少數CTC能夠逃逸并在組織中附著,發展成為轉移灶,增加惡性腫瘤患者死亡風險。CTC在腫瘤發生轉移之前即可出現,因此,也被認為是一種轉移的前體(腫瘤)細胞,是腫瘤獲得侵襲性能力的體現。
03



早期篩查
癌癥患者死亡率較高,絕大部分是因為沒有在早期被發現,傳統方法診斷出癌癥的時候,大部分已經是晚期。如果在早期就可以發現腫瘤的存在,必然可以提高治愈率。
臨床研究證實,腫瘤在1-2毫米時,影像學等傳統手段是檢測不出來的,但血液中即可檢出CTC。CTC作為一種新型的近乎無創的癌癥檢測技術,可輔助肺部惡性病變結節診斷。

輔助診斷
CTC是原發灶或者轉移灶的腫瘤組織中,具有轉移潛質且釋放入血的腫瘤細胞,如果腫瘤活性高,CTC釋放入血的數量便明顯增多,如果腫瘤的活性低,CTC釋放入血的數量便會明顯減少。因此,臨床上可以通過觀察CTC的數量來監測腫瘤發生發展的功能狀態。

預后判斷
大量的臨床信息顯示,治療前用CTC檢測對CTC計數可作為PFS、OS的獨立預后預測因子,可有效反映患者的預后情況。也就是說CTC檢測的應用使人們第一次能夠以一個量化的指標去獲知患者的存活時間。

療效評估
研究表明患者在治療前后CTC的數量的變化與標準的療效評價體系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在腫瘤治療過程中,通過動態監測CTC數目變化,能夠更加準確評估腫瘤治療的效果。

復發轉移監測
腫瘤細胞進入外周血循環是腫瘤發生遠處轉移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外周血中檢測到腫瘤細胞預示著有發生腫瘤遠處轉移的可能。傳統的監測腫瘤復發轉移的手段是影像檢查,但即使最靈敏的影像檢查,如PET-CT,也只能發現大于2毫米的腫瘤,這意味著影像檢查只能發現已經轉移復發的腫瘤。而CTC檢測的出現為打破傳統監測手段的局限性帶來了希望。CTC動態反映血液中腫瘤細胞的微觀變化,可早于影像學2-6個月預警腫瘤的微轉移和復發風險。

指導用藥
個體化治療是指針對每一位不同的腫瘤患者,醫師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CTC是游離于患者血液中的腫瘤細胞,攜帶了腫瘤的全部基因。為此,CTC可以作為基因檢測的樣本,來反映患者腫瘤的基因信息,指導個體化用藥。
04


為什么說CTC是復發監測、療效監測的“千里眼”
傳統監測方法(影像學和常規腫瘤標記物檢查)具有局限性,不能及時發現疾病復發情況。CTC檢測是直接檢測腫瘤細胞,其動態結果可以反映患者血液中腫瘤細胞的這種微觀變化,從而可監測復發,且可比影像學早發現疾病復發情況。目前對于接受抗腫瘤藥物治療的患者,一般通過影像學檢測腫瘤大小來評估藥效,這種方法對腫瘤狀態的判斷,有一定的滯后性,可能影像學發現異常時,病情已不可控。

CTC要比影像學早3-6個月發現疾病的進展。所以CTC下降,提示腫瘤治療效果好,可繼續執行治療方案,CTC數量上升較快,提示腫瘤有進展,需要根據患者情況更換治療方案和優化治療策略。CTC檢測幾乎無創,可操作性強,可隨時根據需求進行,動態監測患者血液中的CTC水平,可監測療效,及早的發現疾病進展,預警耐藥,輔助臨床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關于華得森

華得森生物自主研發的Cytosorter®CTC 檢測系統經過大量臨床數據驗證,獲得了國家藥監總局首批下發的NMPA III類注冊證,并于2024年成為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循環腫瘤細胞自動化檢測分析系統及臨床應用”項目牽頭單位,其牽頭起草制定了《循環腫瘤細胞分離儀》的團體標準,核心產品Cytosorter®CTC 檢測系統被納入中國抗癌協會CACA液體活檢診療指南。可用于早期腫瘤發現,預測預后,復發監測,療效動態監測,可更早發現疾病進展和/或轉移,目前華得森的Cytosorter®CTC檢測技術已在國內近百家三甲醫院用于臨床和科研,累計檢測10萬余次,是理想的腫瘤精準發現、精準檢測技術。
